| | | | |
已有0網(wǎng)友參與糾錯
安國寺山門
千年古剎安國寺,一代廉吏于成龍曾經(jīng)在此苦讀六載
安國寺原名"安吉寺",位于離石城西7公里的烏崖山谷,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創(chuàng)建于唐貞觀十一年(公元637年),曾為代宗女昌化公主食扈地,代宗以佛牙二賜公主,置于銅塔貯藏,今寺中銅塔樓就是當年供奉佛牙之處,F(xiàn)在王家塔村山梁上有一古石砌臺基,為昌化公主的點將臺。宋嘉佑三年,(公元1058年)鎮(zhèn)西人王公佐在該寺做寨,稱"安國王",之后"安吉寺"改名"安國寺"。
安國寺依山而建,院中有院,殿宇禪房相連。寺院分上下兩層,偏院分內(nèi)外兩進,共四處院落,F(xiàn)存主要建筑有佛殿、銅塔樓、于成龍讀書樓、于清端公祠、于中丞公生祠、觀音樓、鐘樓、鼓樓、關帝閣、十王殿、萊公別墅、石牌坊、磚塔等二十余處。佛殿內(nèi)有彩塑菩薩3尊,造型生動,色彩明亮;壁畫124幅,112平米,碑碣石刻65塊。
安國寺周圍山巒聳立,絕壁懸崖,群山環(huán)抱,松柏叢生,郁郁蔥蔥。尤使人驚嘆的是突兀石上,忽生怪柏,盤根外露。那林中異狀萬千的嶙嶙怪石,如伏如蹲,如走如奔。在石林之間又有遍生的野草山花,如錦似繡,競相爭艷。寺內(nèi)水源豐富,清泉長流不息。
曾為唐代宗女昌化公主食邑地。代宗以佛牙二枚賜與昌化,置銅塔貯之,今寺中銅塔樓就是當年供奉、貯放佛牙之處。當?shù)剡流傳有昌化公主迎佛骨的故事。該寺依山勢而建,整體布局錯落有致,亭臺樓閣、殿宇禪房比比相連。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、銅塔樓、鐘鼓樓、萬佛閣、關帝閣、觀音樓、十王殿、洞賓樓,又有于清端公祠、于萊公祠、于成龍讀書樓,還有萊公別墅、石牌坊、磚塔等。
大雄寶殿為元代建筑,多處留有唐代遺風。面闊五間,進深三間,布瓦,雙翹單下昂,五踩斗拱,中間花拱,單檐懸山式木結(jié)構(gòu)建筑。殿內(nèi)供奉著三尊高大精美的三身佛,高達4.8米,造型獨特,栩栩如生。殿左右有60平方米的明代佛傳壁畫,采用傳統(tǒng)的工筆重彩畫法,色彩明快,形象生動。銅塔樓為重檐歇山頂,二層木構(gòu)建筑,上下層四周有圍欄設木梯可攀登上樓,下又有暗室三間。鐘鼓樓為單檐歇山式建筑。磚塔為宋式須彌座密檐塔,平面呈八角形,共八層,束腰部分有磚雕圖案,塔身全部采用磨磚對縫仿木構(gòu)筑。
偏院又稱清靜處,有于清端公祠,樓上是關帝閣。后院古剎禪院,環(huán)境幽雅,建有于成龍讀書樓。于成龍,永寧州(分離石)人,兵部尚書,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兩江總督,死后被謚贈光祿大夫,太子太!,F(xiàn)有讀書樓碑記可考。還建有洞賓樓、萬佛閣等。
寺后百米石崖下是萊公別墅,是于成龍之孫于準在雍正丙午年(1725),就半山石壁天然形成的龐大石崖下修筑而成。其地勢險要,景色奇特,構(gòu)筑精巧。前臨深谷曰"瞑之谷",清泉汩汩匯為細流;下有"八角琉璃井";上有千仞絕壁,懸崖飛瀑,遇雨天則水簾垂掛,其景十分壯觀。絕壁半腰有20平方米人工鑿成的石室,石壁上有"龍"、"虎"、"山林"、"野趣"等石刻大字及道光年間永寧州知州王繼賢親筆書寫的山寺石室文。石室為于成龍之子于廷翼筑,又鑿通石壁為石窗,依窗眺望,遠視中陽縣城,近視寺周美景,南川風光,一覽無余。
古剎安國寺,雄居于烏崖山中,以其形勝殊異,風景優(yōu)美著稱。內(nèi)有三十二景可供游人觀賞。若逢夏季,氣候清爽,真乃避暑勝地。多少年來有不少仕宦達官、顯赫名流、墨客騷人匯集于此,也曾孕育過歷史清官于成龍這樣的時政英才。這座清雅古寺,四季鳥語花香,游人、香客絡繹不絕。這處融自然風景與古建為一體的名勝,已成為革命老區(qū)的一顆晶瑩奪目的明珠。 一代廉吏于成龍,出仕前在安國寺寒窗苦讀六載,后遂成大業(yè),官至兩江總督、兵部尚書。被康熙帝譽為"天下廉吏第一"。